回应 < 菲林存在的意义 > | 胶片的味道
当前位置:胶片的味道 » 专栏 » 墨比陈摄影 » 回应 < 菲林存在的意义 >

回应 < 菲林存在的意义 >

FavoriteLoading加入到收藏列表

作者授权发表,未经本站及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Negative0-21-202-680x450

前阵子在网路上看见雅虎香港Blog的一篇短志〈菲林的存在意义〉。适逢最近学校的摄影课程刚开课,在教学时我通常是传统胶片摄影与数码摄影并提,并以整体延续的观点来看待摄影发展从胶片到数码的进程。

在教学时,往往为了语意清楚与简单明了,常常将胶片摄影简化为​​早期传统的摄影技术,视之为被数码摄影竞逐淘汰后的旧时代事物。但其实传统摄影在现代的定位并不只如此,而我在其他篇文章中也有稍微谈及我对底片摄影的态度。 (为什么使用胶片相机?为什么使用胶片相机?几个问题与论点用胶片拍照吧!

教学使然,而在看到作者艾烈一篇标题「菲林的存在意义」时,脑中所浮现竟多半是较无感与理性的想法,仅仅认为胶片是摄影发展从化学到数码的某个阶段而已。

这个想法没有错,但是为什么在数码摄影已如此成熟的当下,胶片摄影仍显露勃勃生机呢?艾烈在她的短文中,简单的认为胶片与数码之不同,就在于期盼惊喜与否的差别。这个概念颇似「先别急着吃棉花糖」。

数码与胶片之不同,艾烈给学生的答案是「expected」与「un​​expected」。但今天我在赞同此话之余,也想接着艾烈的话,做出一些个人心得的补充,并做为下期专栏主题的引言。

p

艾烈说:「数码是即时的、可预视的、是电子的、感觉冰冷及欠缺期待;菲林是等待的、是体验的、是温暖的、充满变数也充满期待。」此话不假,数码摄影演变至今,迅速与即时的方便性替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采多姿的身影与风景。但如同许许多多被工业化的技艺一般,摄影与摄影的产出都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的速食链的一节。人们迅速产出摄影,也迅速消化摄影,而难免引起许许多多消化不良的病征。

以使用摄影来说,我们甚少了解摄影的原理与运作。除了摄影的发烧友外,我们不了解摄影除了按下快门之外背后的许多原理与控制因子。除了艺术家外,我们不了解摄影的后设理论与背后的批判性。影像的产出如同柜台点餐叫号一般容易,我们大量制造影像,大量服用影像。我们在胃口逐渐被养大的同时,却不晓得我们到底吃下去了什么。

胶片摄影在摄影工业化后,作为一门精致但冷僻的手工艺勉强存留了下来。他的应用范围从最早的摄影文艺份子扩展到普罗大众,再从普罗大众回归某些摄影师的小圈子里头。这些摄影师倡着「胶片不死!」也的确透过胶片拍摄出太多太多令人惊艳的作品。然而,胶片摄影从来,都不与「高级的」、「艰难的」、「更佳品质」、或「好作品」贴上等号。但为何我们在看待这些带着少许过去色泽与气氛的照片时,比看待数码照片更有一种真实意义上欣赏照片的感受呢?

这是不是就是艾烈所说的「是温暖的」吗?

撇开一些科学上的色泽比较与探究,胶片摄影是否在摄影的行为上与观赏的认知上,已经从数码摄影的前身这种肤浅的定位中逃离出来,成为一种不属于摄影的摄影呢?

约翰‧伯格在其所著《观看的方式》中写道:

「摄影师的观看方式,反映在他对题材的选择上。画家的观看方式,则可根据他在画布或画纸上留下的痕迹重新建构。不过,虽然每个影像都具现了一种观看方式,但是我们对影像的感知与欣赏,同样也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观看方式。」

摄影师透过选择不同的媒材创作,在某程度上表现了自己看待事物与对待摄影的态度。而我们作为观众,在检视不同媒材所创作的影像时,也带着某些框架在身上。因此我们在面对数码摄影产出的影像与传统胶片摄影所产出的影像时,我们对其的态度与认知是不同的。是故,我们在讨论胶片与数码摄影的同时,除了两者的历史、定位、特色与给人的感受不同之外,也可以从在时代改变下,人们看待速食影像与非速食影像认知是有所不同的层面去切入探讨的。

 

Via Flipermag

Morpheus Photomagine
關於攝影的邏輯以及影像與文字兩者間敘事的思辨。

作者授权发表,未经本站及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墨比陈

个人简介

基础技术性的摄影是非常容易的,几乎已经普及普见于台湾。但关于摄影的教育、摄影的欣赏以至于针对摄影的论述、摄影的书写却是台湾非常缺乏的一块领域。相对于古典的艺术品、画展或当代的公共艺术、多媒体艺术,关于摄影艺术作品与新闻纪实的摄影作品的展览却乏人问津,或者令观者却步。我想要呈现并进行书写的便是关于摄影的逻辑以及影像与文字两者之间叙事的思辨。摄影,作为人使用特定的工具进行对世界刻意的观察。文字在这里的出现,是在影像自身已经意义充备的前提下,对其的补充陈述。

墨比陈
More Detail >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