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照」进入「摄影」
加入到收藏列表那么:从「拍照」进入「摄影」,这个心态上的转变便是在于使用器材的这个人,这个使用者本身是否意识到了这个可能性。并不是说总是得需要更好的器材方能看清楚这个世界,而是理解了使用照相机这个行为本身象征的意义。
我想肯定器材在「拍照」与「摄影」之间连结的地位,虽然前言不免的仍提倡了更好的器材可以更好的表现我们眼中的世界,但同时也容易使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被局限在某种「更好」的方式里头,而失去用其他「不同」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
所以,真正有意义的重点在于,我们如何有意图的使用摄影器材这样的工具,将其作为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媒介。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参与了这样思考的过程,在每一次举起相机的时候,不管我们凝视的是光学观景窗还是电子观景窗里头的人与风景,我们都在进行一个有意识介入这个世界的仪式。
这样的仪式,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放弃了我们先天的自然视觉,使用了人工的、人为的「工具」改变了我们看见这个世界的方式与情况,而更有价值的是,我们使用了这种工具去「纪录」了这个新的世界。我们的每一次观察,每一次介入,每一次记录,每一次的「拍摄」都意味着一个新的世界的图像与资料进入了我们已知的世界,而每一次每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察都有了意义。
如此拍摄的意义,是建立在有意识的介入世界这样的前提上。而这份意义会表现在不同层面上的功利目的上:工作、娱乐、纪念、甚至是以没有功利目的为前提的艺术创作。
我们依旧很难去细分在这个细微层面上「拍照」与「摄影」的不同。但在我的案例来说,亦仅能作为一种转变前后模糊情况的勉强代称而已。但我想会去重视这个(假)议题的人,自然能了解也曾设想过,在了解「拍摄影像」这整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些习惯用语态度上认知的转变,到底怎么一回事?
有的时候是一念之间,有的时候则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确认。而我认为我自己本身则是同时在进行没有意图的「拍照」与有意图的「摄影」的。而这两件事情,在旁人看来应该往往是同样的动作。这个时候就无关器材了,而往往是在于使用者当下在拍摄时的目的与企图,还有他到底从相机的视野里看见了什么样的世界。
那个世界,那个风景是什么,在按下快门之前,谁都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