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照」进入「摄影」 | 胶片的味道
当前位置:胶片的味道 » 专栏 » 墨比陈摄影 » 从「拍照」进入「摄影」

从「拍照」进入「摄影」

FavoriteLoading加入到收藏列表

作者授权发表,非经本站及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从拍照进入摄影

在根本上我很讨厌我这样的命题:从「拍照」进入「摄影」。但这却也是我目前贫乏的语言词汇里头稍稍能够描述我要谈及的心态变化的用词。我并不喜欢将「摄影」抽离于「拍照」之外,这两个名词经常给人有此高彼低的误会,但实际上看来我认为只不过一个是日常轻松的用法,一个则是拗口的专有名词。

常有的争辩是,会拍照,不见得等于懂摄影。也就是说,「摄影」这个词汇涵盖的范围是大于简单的拍照的。拍照所指涉的,仅仅止于按下快门的动作,或者只是用于特定明确功利用途的手段。然而所谓的「摄影」指涉的常被认为是更高层面,富有技术含量的一个思考─准备─行动─结束的完整过程。而它也走向了两个极端的面向,一个是极具功利性质的专业技术,一个则是不含功利意图的艺术创作。

摄影的行为,从简简单单,直觉式的「拍照」到富含技术思考的「摄影」,在我目前理解的范围,并没有一个已知确切的分割存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依照自己的印象、习惯来区分这些恼人的用字遣词。设想一个情境:今天我们使用的只是诸如手机、傻瓜相机之类的机器,去拍摄一些非常日常、直觉式的影像,如自拍、有趣的突发状况、突然出现的美景,很少人会以此自称在「摄影」。然而这样的叙述会陷入一个危险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我必须使用昂贵的相机(譬如单反照相机),以慎重其事的态度来审视眼前的画面时,才叫作「摄影」吗?

当然不是。

究论照相机器材,种类繁多,需要的专业性知识也不少,从使用、入门到专业、精通,也是很长一段需要学习的距离。然而照相机终究只是为了使我们生活的品质更好的工具而已,做为一个纯粹功利性质的工具,而我们却以工具去衡量一个人的身分与行为则是非常不妥的。当然,我们会直觉的透过一个人身上的物件去做为一个人身分的衡准,譬如说穿着制服的学生、配备五金工具的水电师傅、持枪的军人、拿着麦克风的记者、扛着摄影机的摄影师。以物件去衡量一个人是非常方便也实用的事情,但却也容易陷入难以发觉的陷阱之中。

尤其在当一个技术性物件如今普及到社会上下阶层的时候,更是如此。 (如今我们已经难以透过使用什么器材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作为一个「职业」的摄影师了。)

前面论及,「拍照」与「摄影」指涉的是不同层面范围的内容。但我通常会希望以一个玩世不恭的态度来面对这个问题,也就是「拍照」与「摄影」的命题很难激起一个有价值的论辩,但作为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拍照/摄影」时心态上的转变时用字遣词的妥协,倒是可以接受。

分页阅读: 1 2 3 4 下一页

PAGES: 1 2 3 4


墨比陈

个人简介

基础技术性的摄影是非常容易的,几乎已经普及普见于台湾。但关于摄影的教育、摄影的欣赏以至于针对摄影的论述、摄影的书写却是台湾非常缺乏的一块领域。相对于古典的艺术品、画展或当代的公共艺术、多媒体艺术,关于摄影艺术作品与新闻纪实的摄影作品的展览却乏人问津,或者令观者却步。我想要呈现并进行书写的便是关于摄影的逻辑以及影像与文字两者之间叙事的思辨。摄影,作为人使用特定的工具进行对世界刻意的观察。文字在这里的出现,是在影像自身已经意义充备的前提下,对其的补充陈述。

墨比陈
More Detail >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