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活动摄影叙事策略
加入到收藏列表作者授权发表,未经本站及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相机是我的工具。透过它,我给周遭的事物一个理由。」──安德烈‧凯尔泰斯
在前文「浅谈活动摄影」中,我粗略的将过去拍摄一般活动摄影时的心得分为:(1)参予活动筹备。 (2)掌握手中器材。 (3)熟悉镜头语言。
本文作为前文的补充,新增几个活动摄影师在拍摄之前,可以留心的地方:
(1)掌握拍摄目的
前阵子有篇文章提到:「越拍照,越遗忘?」指的是一种先拍再说的态度,代替了我们大脑的思考,反而让我们更容易遗忘我们所拍摄的事物。用在活动摄影的领域上,则意味着「失去初衷」──甚至,我们了解我们提起相机的初衷吗?
掌握摄影的目的,在每张快门之前之后都能把握住一个核心的目标,才不致于让整辑记录显得不知所云、缺乏重点。微观而言,每张照片我们选用的构图、快门与景深都代表着我们想传递什么样的讯息。以上面两图而言,传递的讯息与气氛就有微妙的部分。左图强调活动高潮瞬间的凝结,右图则强调整体活动的进行。事宜的运用快门,能有效的将「时间」的特质融入照片之中。
巨观而言,整场活动,摄影师应当有一个具体的任务──笼统的「拍得好看、人要好看等等」不用说,更多需要的是将沉闷的活动拍成活泼、热闹的活动;不拍宾客无聊的神情,永远等待人物笑开的时候才按快门;人少的活动也要拍成貌似拥挤等等。这些任务说起来俗套,也是事实,也呈现了摄影毫不真实的一面。
这是摄影师在工作与创作两者选择之间永远的路线之争,是摄影师的意图与活动官方期待的落差,是纪录与纪实永恒的争端。而摄影师,便要在这之中走出自己的生路。
(2)人们总是没时间重看一次全纪录
这是一个矛盾的题目。作为一个称职的活动摄影师,自然有必要在活动从头到尾都绷紧神经,深怕错过每一刻重要的瞬间。在整场活动进行之中,往往不知不觉拍摄了数以千张照片。尽管整理完后,经常仍像流水帐一般留下几百张纪录照。
影片往往需要剪接,这个道理同样应用在静态摄影的活动记录整理上。
前文中提到「广角镜是叙事的语言,长镜头是特写的语言。」这句来自婚礼摄影师郭哲维先生的话。是的,运用不同摄影焦段所呈现的画面意味者全然不同的讯息与气氛。而我们必须不断的运用不同的焦段与呈现出来的不同视觉效果,替活动进行「广泛的陈述」与「细节的补充」。
尽管同样运用的是广角视角,与拍摄主的距离同样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与讯息意涵。上图左的拍摄目的在简单的纪录活动的现场、参予的人数与进行的活动内容。而右图则旨在记录活动的细节,作为左图的补充。
左图运用广角端,使得摄影师能够在距离拍摄主体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容纳现场活动的重点情况。右图使用镜头的望远端,能够纪录拍摄主体的表情与活动细节。这些是非常普遍与通行的方法,自然也显得相当保守。如果活动现场允许,摄影师也可以采取运用广角端,并贴近拍摄主体以创造不同张力的照片。
在了解镜头的运用后,掌握住「整体的陈述」与「细节的补充」,就更能在拍摄进行时与后期整理、淘汰时,剪辑出更精简、有用的照片,而不至于使得照片辑流于流水帐的纪录。
策略性的将照片并置与搭配,在纪录活动现场之虞,更能产生1+1>2的综效。透过蒙太奇手法的剪辑照片,能够有效的传达更具体的故事内容,进而更有效率的作为回顾、回忆之用。也更容易切合摄影师最初的任务。
原作者及FLIPERMAG 内容授权,未经本站及作者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