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摄影
![Favorite Favorite](http://letsfilm.org/wp-content/plugins/wp-favorite-posts/img/heart.png)
![Loading Loading](http://letsfilm.org/wp-content/plugins/wp-favorite-posts/img/loading.gif)
作者授权发表,未经本站及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没有经过设计的照片,无法传达内容。」──哈洛德‧曼特Harald Mante
影响一张摄影作品好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色调、光影、质感与细节、内容、以及构图等等。其中又以构图是最为人所热论。在不同的场合,不管是分享经验或者教学,在谈及构图的时候,除了最老掉牙的三分构图法之外,我最常说的大概是「大胆尝试」、「没有法则可言」。尽管我看构图与视觉设计的书,并以这些书为教材,但这些讲授构图的书中,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不要因循,不要自封。
在教构图的时候,是最让我感到困扰与心虚的一部份。
因为我本身是一个不太在意构图的人。我相信大部分的摄影玩家在长期的拍摄经验下来,会累积出不同的个人摄影信念。有些着重光影与主体的搭配、有些人强调的几何的构图、有些人不在意构图,花更多的心思在营造一种整体的气氛。
而我是那种先求有再求好的人。这大概是个很坏的习惯,而我也正在努力克服他当中。对我来说,摄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而我大部份的尝试是失败的。太多时候都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足而错失了许多瞬间,或者因为太害怕错失而不假思索的「盲拍」──没有经过构图思考,就纯粹对着目标按下快门,而得出一张不佳照片,同时也错过了最佳瞬间。唯一值得庆幸的大概就是我最后仍会删除掉这张失败作,而不自于苟且于无数差强人意的照片。
有点矛盾对吧。
但其实会有这种想法,是在用DSLR之后才产生的。拿着DSLR仿佛就意味者拥有了摄影师的身分──尽管不是。别人看你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了,他们晓得你手上的机器与他们的不同(尽管你很想强调机器并不代表什么),也认为你应当懂得何谓摄影(但你其实认为没有「何谓摄影」这样的命题。)。
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拍照显得有压力,而且也经常害怕别人的检视。
一直到今天,我还是不喜欢在拍照的当下和人分享照片。不管是给拍摄的人或者旁人观看──对我来说挤着看DSLR小小的萤幕那并不是观看,那是检查。
替别人拍照时,你摸索的并不是自己的审美观。而为了探索这个「非己」的审美观,有时候必须求助于流行的摄影法、构图法与前辈的经验谈。为什么我们要追逐别人的审美观与使用别人的摄影手法呢(构图)?
是的,我们会因为模仿更佳的进步。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有哪条路可以走,这个时候地图就显得很有用。但是最好的旅行经验往往不是照着别人的游记走一回,而是来自在某个遗落在地图之外的地方迷路的时候。
最终我还是最爱胶片相机的使用经验。我爱胶片相机产出的照片的质感与色调,以及机械相机全手动的操作方法,能够让我更融入摄影的整个过程之中。但最多的还是胶片相机让我能够专心的为自己摄影。
DSLR很适合用在教学与活动拍摄上面,毕竟数位化的便捷与迅速才是这些场合需要的。但对一个人的创作来说,传统底片相机(不管是傻瓜、玩具、SLR、RF),少掉了液晶萤幕与即时影像,我拍摄的作品封藏在底片罐里面等着我去雕琢,而不用事先给人检查。
我喜欢为自己摄影,你呢?
作者授权发表,未经本站及作者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