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摄影? ──纪实摄影目击现场的介入性与客观性(2) | 胶片的味道
当前位置:胶片的味道 » 专栏 » 墨比陈摄影 » 为什么要摄影? ──纪实摄影目击现场的介入性与客观性(2)

为什么要摄影? ──纪实摄影目击现场的介入性与客观性(2)

FavoriteLoading加入到收藏列表

作者授权发表,未经本站及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1089461066-680x450

摄影的态度

在前一个段落中,大致解释了为什么事件现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私人摄影者的情况。事件现场变得拥挤、充满冲突与叫嚣喧闹,私人摄影者在当中扮演的是模糊但仍然有权力与价值的角色。但是拥有摄影的权力仍然并不代表我们肯定私人摄影者在事件现场中拍摄的行为。

在讨论为什么摄影之前,我想先举几个著名的案例加进来讨论。

(1)饥饿的苏丹

为什么要摄影? ──纪实摄影目击现场的介入性与客观性(2) | 胶片的味道

《饥饿的苏丹》,作者凯文·卡特,©《纽约时报》

下引自维基百科的解释:

《饥饿的苏丹》(英语:The Starving of Sudan),是一幅摄影照片作品,拍摄者为南非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其后此照片版权被售至《纽约时报》,作报导苏丹大饥荒的新闻图片。拍摄者凯文·卡特并因此照片,于1994年获选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然而,他在得奖两个月后,受不住群众指责和良心谴责,自杀身亡。

摄影记者凯文卡特自杀身亡的说法据考并非直接因于这张作品,尽管这张作品引起广泛的争议与批评,而且凯文卡特的自杀更戏剧性的增添争议的激烈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凯文卡特自杀前除了必须接受该张作品的批评之外,仍有许多生活上的问题困扰着他。

但撇开凯文卡特的自杀问题,这幅作品给予我们的警示在于:摄影记者为什么要拍摄?这个疑问带出了两个问题:摄影者在事件现场的角色是什么?以及摄影这个行为本身是否中立?

这张作品第一个争议在于凯文卡特在拍摄该张作品后,并没有对该张照片中的女孩伸出援手。依据维基百科的两个说法:凯文卡特赶走了秃鹰,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爬向目的地;或者,凯文卡特曾将身上的水与干粮给予小女孩,并等到女孩到了救济站才离去。不管是什么情况,凯文卡特都没有做出足以被认可为有实际做到救援的程度。据普立兹摄影奖的资料,凯文卡特辩驳:「苏丹境内的记者都被告知,不要碰触饥荒受害者,可能会被传染疾病。」

接着我们看下第二个案例:

(2)瑞典年度摄影奖

1

FIFTEEN YEAR-OLD FABIENNE CHERISMA WAS SHOT DEAD BY POLICE
AT APPROXIMATELY 4PM, JANUARY 19TH, 2010. PHOTO: PAUL HANSEN

下引自香港摄影札记的解释:

这是一幅属于摄影师Paul Hansen 的得奖作品。于海地大地震后,一次群众抢劫中,警员向天开枪击毙了一个女孩,摄影师就把这个情况拍摄下来,然后作品于瑞典年度摄影奖(Swedish Picture of the Year Awards) 中获得了国际新闻照片奖(International News Image)。

这幅作品的争议点在于下面这张来自另一位摄影师的相片:

2

PHOTO: NATHAN WEBER

我们似乎会对集体从事同样一件事情感到恐惧与恶心。在风景区看见一大批观光客拍摄同样的景色,同样的小花都令我们讶异,更遑论在悲剧现场了。尽管我们知道这些摄影记者的身份与职业,我们同样很难认同这样的画面──一群人拍摄一具尸体。一个人拍就够了,那么多人拍要干麻?

得奖的新闻摄影作品,在构图与色调的安排上充分表现了该事件的悲剧性与紧张感。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摄影师的意图,正是在传达悲剧性的情感以及营造死亡的戏剧性冲突。不同于《饥饿的苏丹》我们可以直接的质疑摄影师做了什么(因为小女孩还没有死亡),这幅死亡的女孩摄影图像可以准确的向阅听众传达情感。

争议之处在于第二张镜头背后现场的情况。让我们不禁质疑:摄影师你为什么要拍摄?更精确的来说:有必要那么多摄影师来拍吗?

我们来看第三个情况。

(3)DOOMED

3

Photo: Umar Abbasi

这是《纽约邮报》2012年12月5日的新闻头版照片。这张摄影作品的争议在于,摄影师在事件的现场选择的是拍摄而非救人。这个争议拉回《饥饿的苏丹》争议的同样着力点──为什么摄影师选择的是拍摄,而非拯救当下的情况?这两张不同的层次在于,阅听众至少知道凯文卡特赶走了秃鹰(只是没有作进一步的帮助),但这个摄影师可没有办法使列车停下。难听的说法是:你就这样眼睁睁的让他死了──顺便替他拍了张相。

我真的相信有些东西如果我不拍下来就没人会看见。 – Diane Arbus

以上三个案例是我们在讨论摄影态度几个问题的前提。摄影者在事件现场的角色,他所应为与不应为的是什么?其次,摄影行为本身是不是中立的?

这三张照片会引起争议的基础在于,我们是认为有些时候是可以拍照的,有些时候是不能拍照的。或者说,事情有先后顺序,而拍照不会是第一优先。

什么时候不能拍摄?在悲剧性的场合,严肃的事件现场拍摄都会引起质疑。照相机的快门声、闪光灯都会被视为对现场的干扰,对事件的不尊重。而我们已经习惯照相机与闪光灯出现的场合,像是艺人的星光大道、结婚典礼、与朋友的合照、纪念照。这样是否代表我们已经认定摄影的行为本身是愉悦的,娱乐的,以至于不该出现在肃穆的场合呢?也就是说,我们在一开始就否定上述三个事件现场被拍摄的基准,好吧,你有权力拍,但拍摄这种主题是有道德瑕疵的。

但真的是这样吗?还是说阅听众在这样的批判之中,其实寄予了其他的想法?

 

Via Flipermag

Morpheus Photomagine
關於攝影的邏輯以及影像與文字兩者間敘事的思辨。

作者授权发表,未经本站及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墨比陈

个人简介

基础技术性的摄影是非常容易的,几乎已经普及普见于台湾。但关于摄影的教育、摄影的欣赏以至于针对摄影的论述、摄影的书写却是台湾非常缺乏的一块领域。相对于古典的艺术品、画展或当代的公共艺术、多媒体艺术,关于摄影艺术作品与新闻纪实的摄影作品的展览却乏人问津,或者令观者却步。我想要呈现并进行书写的便是关于摄影的逻辑以及影像与文字两者之间叙事的思辨。摄影,作为人使用特定的工具进行对世界刻意的观察。文字在这里的出现,是在影像自身已经意义充备的前提下,对其的补充陈述。

墨比陈
More Detail >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