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的情绪,我们遗忘的表达
加入到收藏列表我们早已忘了在说出「赞」之前,我们是怎么表达对一件事物感到认同。开心、同意、漂亮、美味、成功……那些不同类别的事件被对折进一个字,原本应该复杂的情绪被简化,事件的实质内容被浓缩、忽略,为了呈现出我们容易理解,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就能吸收,就像那些需要精心萃取、花时间调炼的咖啡,被磨成粉挤进水泄不通的包装里,以最快速的方式分发到世界上的角落,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快速便捷的喝到那些劳力与时间换来的味道;人的情绪与谈话,上传到了网路上,就只留下数字。
于是我们开始肆无忌惮地吸食这些数据,担心着这些数据每天的起起伏伏,代表着自己的社交能力受到严厉地挑战。同时,我们却也很乐于给予赞,认为这些动作成功传递了同情、尊重及认可,好比坐在自家的沙发上比便能轻易地将木炭送到寒冷北方,认为自己谦虚的发挥怜悯之心,积极参与了社会活动。
给予这些数字降低我们对眼前事物冷漠的罪恶感,却也夸大了其他事物的重要性。逐渐地,数字的大小成了我们评判一件事物的基础,于是这些数字开始被控制,被设计,让你接收到的数字如同是一件为你量身打造的西装,怎么穿都满意。
我们却仍然如温水炖青蛙般希望更多人跳进水里,期望在同样的水量激起更高的波浪。直到这些数据超越了金钱,取代了我们评判事物的第一印象,我们才默默地对这个现象「感到愤怒」。
牛 Niu
Flipermag 转载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