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期的几个问题
加入到收藏列表在三十年前,说到后期,人们想到的肯定是暗房中对胶片的处理,包括了脑力劳动和手工技术;十年前,说到后期,人们想到的可能是在电脑上用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对数字化照片进行调整,大多只是脑力劳动;而现在,说到后期,可能大部分的年轻人想到的就是「用什么滤镜」,甚至可能都不需要动脑,打开某个 app 一个滤镜一个滤镜套过来看喜欢哪个就用哪个就好了。
时代的发展让一切都变得太简单,但是不管大众如何看待,后期,一直以来都是摄影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早在暗房时代,后期就与摄影术并存,甚至已经是摄影的一部分了,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出色的胶片拍摄的风景照片,没有哪一张没有经过暗房大师的手将其赋予更加光辉的生命。甚至就连现在最出名的后期软件 Lightroom 的命名也是为了致敬胶片后期时代的 Darkroom。
后期一直都存在,只是舞台从传统的暗室(Darkroom)转移到了电脑上的明室(Lightroom)。
为什么要后期?
首先来说,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直出。一张胶片照片可能会因为冲洗程序、冲洗药水配比的不同而产生影响,而将胶片照片数码化的底扫更是会将扫描仪本身的设置以及特点代入到扫描的照片中。数码照片的 JPG 其实本身就已经经过了相机内部处理程序的处理在转换成 JPG 导出的,如果说真的有直出,那就是 raw 了,raw 忠实的记录了传感器所记录的所有信息,但是 raw 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后期。
这里所说的后期指的是对照片的调整,而不是对照片内容添加删改所进行的改图,那样的改图已经脱离了摄影的本质,变成自我意识主导的再度创作。
而照片的调整又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器材缺陷或者拍摄缺陷的修正,像是修正镜头畸变,调整水平线,重新裁剪构图等等,这些都是对于照片内容的精益求精的体现。
另一个就是对色调的调整,既然前面说了这世上根本没有直出,我们所看到的数码相机的风格也只是各家品牌的风格罢了,为什么要用别人的风格而不是发挥自己的风格呢?调色就是自我风格的体现。
拍照这件事本身就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复制,而是通过我们手中的镜头,用我们自己的视角来呈现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而后期这件事本身就是一次自我的对话,是将我们拍下的照片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展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拍摄过程中的错误,也能够看出我们手中器材的限制,也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相机,了解我们的拍下的照片。
照片本身就是一种连接的过程,在拍摄的过程中,你看到的景色和相机发生了连接,在后期的过程中,你拍下的景色和你的内心发生了连接,而在后期完成之后你将照片展现在世人面前时,通过你的这张照片,观看者和你之间也同样连接在了一切。
什么时候后期?
一般来说,我都是当日事当日毕,除非在外地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处理当天拍下的全部照片,因为我知道拖延这种事一旦发生就停不下来,并且工作是会积累的,新的工作又会堆积到没有做完的旧工作上,越积越多最后只想赶紧完成就潦草收工。
每一次拍完照回到家纵然有一万个理由不想动,但是我都还是把照片导入电脑工作,不过好在我不拍人像风景,所以从来不会在某一张照片上精修,在每一张照片上的处理时间不会超过三分钟,也就是调整水平线裁剪构图用简单调色之类的。
尽管如此,每个月、每年我还是会对当月或者当年的照片进行整理,在积淀一段时间后再看自己拍下来的照片会更有体会。可能某一张照片只是随手一拍,但是经过一年的积累已经可以和其他的照片互相形成一个主题,然后根据主题会再次重新调整以便让风格统一。并且在整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将照片重新标记以后再找的时候也会方便很多。
如何后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风格,我的照片都是以街头为主,所以也就是简单的调整。
由于不需要精修,所以我很少用到 PS,LR 就足够使用,先导入照片,然后按照某个预设批量调整,再每一张每一张的过根据每一张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来细调,调整完一张以后及时标记星级和tag,然后导出整理。
每过一个时间点,可能是一个月,可能是一年,对当前时间节点之前的照片再次统一整理,将同样主题的照片归类,以后再找照片的时候按照主题来找就会很方便。
不管怎么说,后期的确是一项很耗时耗力的工作,相比之下,我也宁愿一直拿着相机在外面游荡拍照也不想坐在电脑前看屏幕把眼睛都看花了,但是整理照片同样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拿着相机转很久都不知道要拍什么,这时候就需要坐下来好好看看自己曾经拍下的照片,从中会得到很多启示,也能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