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离于寂寞间的孤独影子
加入到收藏列表作者:水草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埋头分析了孤独与寂寞的差别。
我用了很多方式去体会两者的差异,
体会得自己遍体鳞伤,可又因此沾沾自喜,
简单来说,就是以一种自虐的方式去体会,
以获得创作的灵感、以找到世界的真理,
文字很浅,但感受很深。
但这长时间下来,最深刻的体会是,
它终究没有结论,
或者它会在妳有结论的那一刻又开始产生质疑,
所剩的,
只是无限的叹息与迷惘。
「为什么一定要把事情变得这么复杂?」
很多人问过我。
我无从为自己辩解,
要怎么去说服一个简单的人复杂的必要性?
反之,为什么要去说服复杂的我应该要简单的思考?
对于一个感知过强的人,
人生只是一道又一道的申论题,
即便事实早已摆在眼前,
妳想要用尽力气去选择、去判定是非,
可它终会跌入一个沉思的陷阱无法抽身。
举例来说,
妳有没有过一个经验,
在学时期无论大考或小考的那时候,
妳看着考卷上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字、数字、符号,
无论以什么形式出题,至少有那么一道题,
会让妳在第一次的答题时凭直觉填上正确答案,
而在回头检查时开始怀疑直觉的准确性,
最终将它改成一个所谓错误的答案。
那好像是一种错过,
因为自己的多心、怀疑、不确定而错过,
一种足以让妳惋惜的错过。
那种可惜是即便妳如何百思不得其解,
考卷上的分数就是错过的证据,
如同失恋无法修复关系后的无所适从。
如果它是国文,妳从何证明字典里的每一个注释的正确性?
如果它是数学,妳有何不能以另一种逻辑去计算结果?
如果它是历史,妳就真的深信那些不是这个世代的故事是真实?
课纲里没有说但显而易见的是,没有如果就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申论题不会存在于高中之前的考卷里,
而大学以后的申论题都将以教授们的主观去评断。
回到孤独的原因,
它其实如何存在都无关痛痒,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笑着谈孤独。
看起来就像无病呻吟,
读起来如此风花雪月,
说上去好像煞有其事,
认真感受却又若无其事。
我们都笑着唱孤独的悲歌,
它就是一个很重很长的影子,
随着不同时空、不同场景,
在人生中愉悦、悲伤、愤怒中不断流离。
而我就像入戏太深的观众,
结局之前我跟着剧情高潮迭起,
结局之后我还耿耿于怀。
所以我将孤独视为转化成寂寞的一个过渡,
从主动与社会脱节,到真正被社会隔离的过渡。
寂寞其中仍有孤独的影子,
而孤独不一定会真正成为寂寞。
当然将寂寞视为情欲间的暗示就另当别论了。
Flipermag 转载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