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摄影一定得在街上吗?
我们很容易通过照片的主题来判断一位摄影师所擅长的领域,喜欢拍人像的就是人像摄影师,喜欢拍风景的就是建筑摄影师,喜欢拍非控制场景的就是街头摄影师。但是如果拍摄者本人这样用照片的类型将自己限制住可就会限制住他们自己的作品的质量了。
还拿街头摄影来说事儿,说街头摄影是一种拍摄类型,但又却有不那么准确了。街头摄影可以说是最广泛,最有包容性的类型之一了。其实很多其他类型的摄影师,像是生活摄影,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其实和街头摄影也有着很相近的关系。而「街头」也只是一个泛指,指的是那些非组织性的公共场所,并不是说街头摄影就一定是在街头拍摄的。
街头只是照片的容器,它的作用是将人们聚集起来,人是故事的主体,有了人,就又了无数故事的可能性。
有的时候有的人会认为某些照片不属于街头摄影,因为它发生在房间内,并不在街头。但我们不能狭义的将城市理解为街道、建筑等等外在表面的内容,它甚至应该包括一个建筑物内部的场景等等。「街头」的主要内核是社会性,人提供了情绪,情绪则放大了照片的主题。
街头摄影的另一个属性就是上面所说的社会性,也就是故事。就像摄影师 Valérie Jardin 所说的:「街头摄影只是记录生活。」
街头摄影不允许摆拍以及任何事先设计好的故事情节,必须要抓取随机发生的瞬间。
究竟什么才是街头摄影,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来概括街头摄影:
社会(场景)美学 + 非控制场景 = 街头摄影
而街头摄影的「技术含量」,则在于上面的「非控制场景」,对摄影师而言,「街头」是一种想法,类似于街头艺术家、街头音乐家、街头舞者等创作,他们可以在任何地点来发挥自己的艺术,而并不仅仅只是限于街头。它更多的是意味着一种即兴创作和自发性。
在哪里拍照并不重要,只要这个场景是「非控制性」的,不能是设计好的摆拍,不管记录的是主体的行为,还是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都可以算作是街头摄影。
因为「非控制性」,街头摄影师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组织画面进行精妙的构图,这也就注定了很多街头摄影其实并不是那么「好看」。但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街头摄影师一定会知道怎么样取景能够更容易的引导画面中的情绪,将画面中的故事清晰流畅的表达出来。对街头摄影师来说,街头摄影并不是「不好看」,而是需要一个能看得懂的人。
我们观看者总是喜欢讲「意义」附加在陌生的事物身上,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就认为它「没有意义」。瞬间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呢?意义是观看者赋予的,作为拍摄者,他们要做的仅仅是将当下最真实的情绪固定,用一种有组织的形式展现给观看者。看照片的人,他们的思想、心情、世界观、价值观等等一切与照片中的情绪产生共鸣,形成了意义,这个「意义」,是属于观看者的,是观看者和影像产生连接的一种方式。你认为它有什么意义,只是你想让它有什么意义,而已。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画面发生在真真正正的街头,但是没有了人,还算是街头摄影吗?对「非控制性」来说,人是创造故事的先决因素,如果没有了人,只是拍街景的话,大部分街头照片就会变成单纯的建筑摄影或者景观摄影画面了。
其实转换一下思路,街头虽然没有人,但是街头不也是人为的产物吗?照片的框架决定了我们想要讲述的故事的内容,在框架范围内,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说故事,场景中的内容虽然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个人留下来的细小的物件都有可能告诉我们一个故事。
不管人在哪里,总会或多或少留下一些他们存在过的印记,就拿著名街头摄影师 Pau Buscató 拍摄的那些趣味瞬间来说,很多都是没有人类参与其中的。
虽然只是简单的场景,却能在我们脑海中脑补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想要拍出一幅没有人的优秀的街头摄影作品,或多或少都需要利用一些象征主义的元素,用暗示的方法来引发观看者的思考。画面只有一种可能,但在观看者心中的看法却可以是千变万化的。
否则,只是拍空洞的街道而不去寻找画面中可以引人思考的重心,虽然结构工整,却也失了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