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百科 | 那些消失的相机品牌(2)
Bronica
可能不玩中画幅的同学并不清楚这个品牌,这个洋气十足的名字竟是一个日本品牌,它在中国还有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碧浪之家。
它于 1956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在它的历史上生产过许多知名的相机,仿哈苏的设计以及平民化的售价也使它有了平民哈苏的美誉。
早起的 Bronica 相机采用焦平面快门,搭配 Nikon 为其量身定做的 Nikkor 镜头。上世纪七十年代,Bronica 逐渐转向镜间快门,也开始使用自家设计制作的镜头,使得机身整体更加可靠耐用。
在日系66画幅单反相机里面,Bronica SQ 可谓一枝独秀,它的画幅、体积和形状都和哈苏神似,但是更加轻便及便宜,最关键的是,它还实现了自动曝光。
但是中画幅厂商的命运在数码浪潮里依然不能幸免,尤其是这种单一生产中画幅设备的厂商,最终 Bronica 于 1998 年被腾龙收购,而 Bronica RF645 也成了 Bronica 的收山之作。
Pentacon
二战之后,德国分裂成东西德,知名光学企业 Carl Zeiss 也被迫分裂成东西蔡。东蔡于 1952 年注册了 PENTAX 和 Pentacon 两个品牌,前者于 1957 年出售给了日本的旭日光学,成为一代经典,后者由东蔡自主经营。
Pentacon 相机于 1953 年开始在西德贩卖。由于有东蔡光学品质的保驾护航,Pentacon 也推出了一系列经典的机型,最著名的莫过于中画幅66画幅单反相机 Pentacon Six 了。
德国统一后,东西蔡合并,由于经营不善,此时的东蔡已经岌岌可危,Pentacon 也在蔡司的合并过程中被破产清算,并于 1991 年 6 月 30 日正式停产,品牌则卖给了施耐德集团。
延伸阅读:
CONTAX
关于 Contax 的历史在 相机百科 | Contax 和 CONTAX 中就有叙述过。作为光学巨匠 Carl Zeiss 的主力相机品牌,Contax 也算是命途多舛。与 Yashica 的合作推出的 CONTAX(Y/C)相机虽然为这个伟大的品牌迎来的第二春,但是也没能逃过传统厂商在数码化浪潮中突然倒掉的命运。
Yashica 被出售给京瓷后,CONTAX 虽然推出了一系列如 G 系列这样经典的相机,但是京瓷于 2005 年面对巨大的相机市场压力,宣布退出相机市场,中止相机制造业务。CONTAX 品牌于是再度陷入沉睡期。只是这一次,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醒来。
Rollei
这是一个在中画幅双反相机中无可撼动的品牌。这里也简单说一下,以后会专题讲述。
Rollei 公司于 1920 年在德国城市不伦瑞克成立,一开始的名字是 Werkstatt für Feinmechanik und Optik, Franke & Heidecke(福兰克和海德克精细工艺和光学作坊)。
二战以后,Rollei 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在 1950 年代几乎所有的职业摄影师都是用 Rolleiflex 相机,而以这台相机为蓝本仿制的相机在全世界更是高达 500 多种,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日本。
到了 1956 年,Rollei 公司就已经卖出了总计一百万台相机。
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德国本土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使得 Rollei 公司开始在海外寻找生产地,1970 年代,Rollei 开设新加坡工厂,并将大部分生产线转移到新加坡生产,同时向新加坡政府许诺到 1980 年将会雇佣不可思议的一万名员工,要知道当时就算是日本,在亚洲也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精密生产工厂。
法律上说,新加坡 Rollei 是一家完全独立的公司,只是没有任何研发部门。
只是海外生产使得 Rollei 作为一家德国精良厂商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打击。
由于经营不善,到 1974 年,德国 Rollei 背负了高达五亿马克的债务,由于公司97%的股份掌握在银行手中,银行甚至打算解散 Rollei,最后经过谈判,决定重组。
但是这依旧没能拯救 Rollei,1981 年,德国 Rollei 倒闭,由于新加坡工厂 97% 都是生产 Rollei 的产品,因此新加坡工厂也被迫关闭。公司的新主人成立了一个新公司,买下了新加坡厂以便今后重新在亚洲生产。
1982 年,公司经过多次改组之后决定只生产中画幅相机以及其他少数产品。
1991 年之后,Rollei 开始生产一些现代傻瓜相机,只是这些相机大多为代工制造,品质只能说很一般。
2004 年,Rollei 的生产部门从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公司原创办人的两个孙子担任股东,新公司继续在公司的发源地不伦瑞克生产中画幅相机以及其他配件。
2009 年,该公司宣布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