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不必要的东西,人生更快乐!极简主义者佐佐木典士:「物品不是我们的主人」
加入到收藏列表文/佐佐木典士;编/三采文化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断舍离」这个词吧?
物欲是人们的天性,但同时,「追求幸福」也是,
在日本三一一大地震、较差的景气、失业潮等社会背景推波助澜之下,
现在不少人开始理解到,幸福,跟拥有的东西数量多寡一点关系都没有;
换句话说,当拥有的东西变少了,人反而较容易珍惜现有之物、反而更容易感到幸福。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想让自己变得更幸福,
与其出门「扫年货」,不如开始「丢东西」吧!
在丢东西之前,先好好想想:
我们为什么拥有那么多非必需品?
拥有那么多物品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我们想要「展现自我价值」。
我们每个人亟欲透过物品,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价值。
"人们希望看起来幸福,
远胜于拥有幸福,
这就是人们感到痛苦的原因。 "
——拉罗什富科
过去的我早已拥有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但还是觉得离自己的理想生活很遥远。
人类很容易认为自己的现实与理想间「相距甚远」,面对不如己意的生活,便开始觉得自己不幸。
我就是因为一直觉得「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才会认为自己悲惨。
我家不够宽敞,放不下皮沙发,也没有可以举办烤肉派对的屋顶露台,
更没有可以欣赏夜景的高楼层公寓。我「想要」的愿望一个都没实现。
事实上,现实与我想像的正好相反。我许下的愿望都实现了,想要的东西也全都拥有了。
为什么会这样?且听我娓娓道来。
"工作不能代表你,
银行存款不能代表你,
你开的车不能代表你,
你皮夹里的东西也不能代表你。
就连你身上穿的衣服品牌,
也跟你毫无关系。 "
——泰勒.德顿《斗阵俱乐部》
先从工作说起。
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属意的公司,希望有一天能贡献所长,于是到该公司面试、在该公司工作。
或许我们服务的公司并非第一志愿,甚至不是第二、第三志愿,也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业界,纯粹是为了糊口饭吃才勉强妥协。
正因如此,我们每天数落公司、说主管坏话,一心只想跳槽,另谋他就。
话说回来,若我们自己没有寄履历表过去,没有接受面试,根本不可能在该公司工作。
或许该公司的职场文化与我们想像的差异甚大,或许主管真的很恶劣,公司也可能是黑心企业。
但我们都是基于「想进入那家公司工作」的心愿寄送履历表、完成面试过程。
若一开始你根本不想在那家公司工作,就绝对不可能前往面试。
换句话说,你早就实现了「想进入那家公司工作」的心愿。
我相信当你收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刻,一定是欣喜若狂。
住的地方也是如此。过去十年我一直住在同一个租屋处,十年前的我真的很想搬家,所以花了很大的心力才找到那间房子。
我还记得刚住进去时的喜悦。以我支付的租金而言,那间房子的格局可说是相当划算,
正因如此,我才会那么开心。
我在梦寐以求的地区租到理想房子,展开新生活,当时的兴奋感如今还历历在目。
无奈长期居住下来,我却只看到房子有多小、有多旧这些缺点,愈来愈不满。
十年前我明明实现了想搬进这里的愿望,为什么现在却觉得自己不幸呢?
同样的道理也能套用在拥有的物品上。我以衣服为例。
以前的我经常觉得衣橱里少一件,每到假日就花一整天逛街买衣服,逛到腿都酸了也要买到自己喜欢的款式。
买完衣服回家,开始在镜子前上演个人服装秀。
第二天穿上新衣服出门时,不禁感到十分风光,觉得自己好像明星一样。
为了买到自己想要的衣服,就算将卡刷爆也不足惜。
我明明拥有一堆自己想要的衣服,却还是视而不见,每年嚷嚷着「没有衣服穿」。
其实,你的愿望早已实现。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感到不满足,觉得自己不幸?
人之所以感到不满足是因为当我们实现愿望之后,就会慢慢「习惯」。
久而久之,「习惯」就变成「理所当然」。
人类对于「理所当然」的事物与状态,最后容易感到「厌倦」。
穿上刚买的连身裙,相信每位女性都会感到高兴。
但穿过五次之后开始「习惯」,喜悦的情绪逐渐递减。穿了十次之后,连身裙变成旧衣服,
「理所当然」地成为衣橱里的一分子。
穿了五十次之后,就都会感到「厌倦」。
愿望实现后必然会经历「习惯」,建立「理所当然」的前提下,朝「厌倦」的负面想法前进。
最后黯然失色,变成可有可无的无聊物品。这就是从「习惯」迈向「厌倦」的过程。
正因为人存在着从「习惯」迈向「厌倦」的习性,
才会让我们在实现梦想之后,开始对已实现的梦想发牢骚,深信自己不幸。
反之,只要不「习惯」,我们就能继续享受愿望实现的喜悦,永远感到幸福。
只要我们永不厌倦自己拥有的旧物,持续感到满足,就不会增加新东西。
"幸福并不是拥有
你真正想要的。
而是珍惜你所有的。 "
——史查铁尔
物品本身没有好坏,而是当数量过于庞大时,它们将控制你的生活。
我们一定要重新省思这样的价值观。物品不能代表我们,当然也不是我们的主人。
它们原本只是工具而已,不是为了顾及他人眼光而存在。
人类拥有物品,只是因为自己需要。
Flipermag转载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