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拍出好照片,这是必学的基础 | 胶片的味道
当前位置:胶片的味道 » 涨姿势 » Skills · 技巧 » 要拍出好照片,这是必学的基础

要拍出好照片,这是必学的基础

FavoriteLoading加入到收藏列表

也许摄影最大的魅力之处就在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的界限,通过操作我们的设备,我们将创意和技术融合在一起,用经验和技巧将心中所想的画面变成现实。

只要不是那种如梦境般虚无缥缈的幻想,在现实框架内,我们总有办法利用技巧寻找一种方式,来完成一个画面的构成。

摄影的基础在于如何管理光,我们通过控制传达到相机传感元件的光量来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给传感器太多光线,照片就会变得太亮,甚至过曝,如果我们给传感器的光线太少,照片就会太暗,甚至欠曝。

从摄影诞生之日起至今,相机的基础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我们通过控制快门来控制光线通过镜头传递给传感器的时间的长短,通过控制镜头孔径的大小来控制光线通过镜头传感传感器单位时间内光量的多少。还有一个因素来自传感器自身,就是感受光线能力的强弱,称之为感光度。在胶片时代,感光度由胶片决定,每一种胶片都有固定的感光度数值,在数码时代,传感器的感光度是可控的,我们在相机中调整设置来确定我们需要多少的感光度。

大多数准专业级以上的相机顶部都会有一个带有字幕 P、A、S、M 的拨盘。

其中 P 代表程序控制曝光,相机会根据自己内部设定的程序根据测光结果选择合适的曝光值;

A 代表光圈优先,我们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光圈值,由相机来选择快门速度和感光度以达到合适的曝光;

S(有些品牌的相机可能是 T)代表快门优先,我们设定一个固定的快门值,由相机来选择光圈值以及感光度以达到合适的曝光;

M 代表手动控制曝光,在这种模式下,需要我们来组织曝光三要素以达到自己想要拍出的效果。

640-11

曝光三角控制着曝光,它们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也互相制约,其中一个高了,就得降低剩下的两个或一个来达到曝光的平衡。

我们先说快门,所谓快门说直白一点就是镜头同感光元件之间阻挡光线的幕帘打开的时间(由于不同相机采用不同的幕帘设计,这里不做深入讨论),当幕帘打开,光线通过镜头传递到传感器上,传感器感受光线,直到幕帘关闭,传感器接受光线的时间就是快门,如下图所示:

要拍出好照片,这是必学的基础 | 胶片的味道

既然是时间,那就会记录幕帘打开这一段时间内眼前的景象,因此曝光时间的长短对于记录到的内容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下两张图所示,如果快门打开的时间较长,那么从幕帘打开到幕帘关闭这一段时间内的苹果下落时的影像都会被记录在感光元件上。

image via Sheldon Evans

image via Sheldon Evans

而使用高速快门的时候,从幕帘打开到关闭只有很短的瞬间动作,在此时看来就算是下落的苹果相对来说也是静止的,因此动作被凝固。

image via Sheldon Evans

image via Sheldon Evans

所以当我们想要通过快门来为画面内容做创意的话,如果想要冻结高速运动的物体,就必须要使用高速快门拍摄,比方说拍摄运动中的人,行进中的车,奔跑中的小动物等等。但是如果想要拍出物体运动的轨迹,可以尝试使用慢快门,像拍摄光轨之类的。

R0019704

接下来说说光圈,如下图所示,光圈就是通过镜头内的叶片控制镜头开孔孔径大小,而这个孔径,就是光圈:

image via wikipedia

image via wikipedia

光圈以 f/xx 的形式表示,但我们一般直接说数字,也就是分母的 xx,xx 表示光圈大小,而 xx 是在分母的位置,因此光圈在数值上越小,光圈就越大,比方说 f/2 就要大于 f/5.6。

在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轻易的看出,光圈越大,镜头的开孔孔径就越大,这样来说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镜头传递到传感器上的光线就更多。

也就是说,当曝光效果一致时,增加曝光时间(进入的光线的时间变长),就需要缩小光圈(进入光线的单位量变小)来达到曝光平衡,反之亦然。

但是对于光圈来说,除了控制进光量的多少之外,它还会控制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景深。

当使用同一个焦段同一台相机,相机到主体的距离,主体到背景的距离一致时,开大光圈,景深就会变浅,背景就会被虚化,缩小光圈,景深就会变的宽广,就连背景也会变得清晰,如下两图所示:

f/2.8

f/2.8

f/8

f/8

因此我们在考虑通光量的同时,也要考虑光圈对于景深的影响。当我们需要拍摄到较为清晰的背景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要缩小光圈,这时候通光量减少,而如果想要达到曝光平衡就必须要增加快门时间,同样的,如果我们需要拍摄浅景深让背景和主体分离的时候,就需要开大光圈,这时候通光量增加,就必须减少快门时间用高速快门来平衡曝光。

曝光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感光度了,作为曝光三角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感光度其实是最容易忽视的内容,究其原因就在于它最主要是对质量负责而非效果,不同于快门可以控制捕捉运动物体的状态,不同于光圈可以改变景深控制画面的效果,而感光度就只能影响到画面的精细程度。

Photo by Issam Hammoudi on Unsplash

Photo by Issam Hammoudi on Unsplash

感光度又称 ISO 值,是衡量传感元件(胶片、传感器)对于光线的灵敏程度的指标,数字越高,对于光线的感受灵敏度就越高。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场景我们需要使用 1/30s 的快门,f/5.6 的光圈,ISO 200 的感光度才能将这个场景正常的曝光。而如果保证光圈不变的前提下,将感光度提升到 ISO 400,这时候只需要使用 1/60s 的快门就能达到和之前一样的曝光量了。如果将感光度提升到 ISO 3200,光圈不变,这时候就可以用到 1/500s 的高速快门。

但是感光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当增加感光度的时候,图像就会变的粗糙,整体图像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胶片会出现明显的颗粒感,而数码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噪点。只不过不同的是,有的时候胶片的颗粒看起来还有些美观,而数码的不规则的杂乱噪点就让人比较难以忍受了。

因此,在实际拍摄中,在快门可以保证不会出现运动模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感光度,是保证图像质量的关键。

Photo by ShareGrid on Unsplash

Photo by ShareGrid on Unsplash

不过好在技术总是在改变着世界,在数码相机诞生之初,由于感光度的限制,数码相机相对于胶片,除了方便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而现在则不同了,高感越来越可控,暂且不说一些黑科技可以达到几十万的感光度(胶片最高也就是 3200或者6400,虽然黑白可以迫冲几档,但那已经是极限了),现在常规相机的感光度,在 3200 甚至 6400 都能够有很好的表现,而这些都是胶片可望而不可及的。

也因此,只要我们的数码相机不是太古老,这几年的机型都可以放心大胆的提升感光度去拍摄,如果并不是拍摄像是风景摄影景观摄影这样注重细节的作品,在拍摄街头或者人像之类作品的时候,提升高感来控制快门其实很有必要。


Kido

个人简介

一个LikeAKid的名字从20岁叫到30岁。
从伪少年叫到伪大叔,
从Kid到Kidult再到Adult,
竟然毫无知觉。。。

Kido
More Detail >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