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照片」 | 胶片的味道
当前位置:胶片的味道 » 专栏 » 啥也不是 » 关于「照片」

关于「照片」

FavoriteLoading加入到收藏列表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重新审视一下我曾经拍下的照片。

说来也奇怪,很多照片在刚刚拍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平平无奇,甚至都不会多看两眼,一不小心还会被当做「废片」给删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我心中的样子会变得越来越清晰,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影像的意义。

问题可能并不出在照片身上,而是观看方式上。

互联网改变了观看的方式。在过去,我们只能从专业媒体上看到的那些按照少数人的喜好「筛选」过的照片,而现在,每天一睁眼只要打开手机app就能看到无数专业的非专业的好看的不好看的照片。看得多了,也就不会那么在意细节了,毕竟不是所有照片都值得认真观看。虽然我们拍下了那么多照片,却很少会将其打印出来观看,而是直接扔到网上,放进硬盘里,在明亮的屏幕上观看。在屏幕(可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唯一观看媒介就是几寸大小的手机屏幕)上看一张 snapshot 的街头快照,和在海报上,在照片书中观看的体验绝对是不一样的。在屏幕上看照片的我们往往只会注意到第一眼所见的主体本身,而忽视了更多的细节。

R0020064

并不是缺乏好的照片,而是照片实在是太多了。拍照设备的进步使得制作一张照片的成本大大降低,拍照不再是一门技艺而成了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互联网上影像的泛滥。数量庞大的照片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让我们失去了观看的态度,变得麻木,毫无倾向性,也就不会再用太多的时间去思考照片本身了。每天大量的图片充满了我们的视线,带给我们一种无歧视无偏差的模糊效果。

我以前写过的一篇关于数码摄影的影响的文章中提到了相册,很显然,伴随着数字图片指数级增长的结果的就是实体相册的消亡。在数码摄影出现之前,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一本家庭相册,里面装满了装载着回忆的老照片。每当亲戚朋友们来串门的时候,将相册拿出来翻阅并且讲述其中的故事也成了那个时代家庭聚会必不可少的固定项目。在当时,通过相册是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以及同他人的情绪连接的最佳方式之一,照片的厚度让一切变得真实可触,泛黄的卷边也证明了照片在生活中的重量。

而在今天,我们显然已经很少会看到实体照片了,虽然手机里的照片越来越多,却再也不能说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拍的更多,却看的更少。

R0015726-2

更换观看媒介往往会从根本上改变观看体验,大量的照片带来的是平均性,平均的无意义。

这和读书有些相似,我习惯在 Kindle 上读小说,而那些偏学术的书籍,我只会选择纸质书或者 iPad(可以随时做笔记)。因为阅读小说的时候我只需要将自己沉浸在作者设置的场景之中,随着作者的笔触推进,并不需要反复的阅读同一个段落。而那些需要思考的书就不一样了,我需要不断的重复阅读之前的段落才能更好的理解文字背后的道理,也需要在上面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才会让自己在下一次阅读的时候能马上回想起上一次读的时候的内心的思考。

照片也是一样,尤其是对于那些主题性的组图来说,虽然不需要记笔记,却需要反复的阅读才能了解个中滋味。

DSC04643

这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去阅读照片。

阅读照片是一个发问的过程,不论是否喜欢照片中的内容,对于照片中内容的未知会让我们本能的产生疑问:它是如何被拍摄下来的?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拍下来的?为什么要这样拍摄?这张照片中的关键点是什么?是什么触动拍摄者拍下了这张照片?他实现自己的目的了吗?这张照片有哪些不足?怎样才能够改进?

你在心中的问题的越多,不管能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你都会对这样照片本身理解的越透彻。也从另一方面通过照片的连接拉近了你和摄影师,和那个场景之间的距离。

是被动的看到一张照片,还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照片中去寻找答案,是能否理解一张照片真正内核的关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对每一张照片较劲儿,在观看之前我们还需要学会选择取舍,学会分辨出照片仅仅是「好看」还是能让你回味。

R0020196

这好像说明了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容易的就爱上自己拍下的照片,因为我们对这张照片太熟悉了,没有人会像我们自己一样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自己当时拍下这个瞬间时的心情,所有的问题在心中早就有了答案。照片里的所拍摄到的事件所表达出来的信息的数量的多少决定了观看者与照片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因为有与自己有关的相关信息,才会触使观看者思考、感受和回忆,以激发他们对过去某种经验的体悟,也就加深了他们对照片的理解程度。

于是照片在当下就有了三种意义,一种是照片中所表现那个真实场景背后的真实故事,一种是拍摄者想要记录下这个瞬间的理由,而另一个则是照片所表现出来的外观引起的观看者的共鸣,从而由观看者再次阐明的另一个观点。

对于拍摄者而言,他们要做的只是在那样一个场所,那样一个角度,看到了那样一个画面,然后选择那样一个参数,来捕捉那样一个瞬间。

而对于那些仅仅只是匆匆一眼瞥见你的照片的人来说,外观不能带来问题,没有与自身相关经验的连结,也就谈不上答案,自然也就不会想要主动的去理解你所拍摄下来的照片背后的故事,更不会在意你想要表达的意义。本来就没有一见钟情,要么见色起意,要么日久生情。

DSC02663

真的恨不得把关于自己的照片的一切全都像填鸭子似的强灌进那些看我们照片的人的脑子里,让他们也能感受和我们一样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爱上我们拍下的那些瞬间。

很可惜,并不能。


Kido

个人简介

一个LikeAKid的名字从20岁叫到30岁。
从伪少年叫到伪大叔,
从Kid到Kidult再到Adult,
竟然毫无知觉。。。

Kido
More Detail >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