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当然是有仪式感的 | 胶片的味道
当前位置:胶片的味道 » 涨姿势 » Read · 阅读 » 拍照当然是有仪式感的

拍照当然是有仪式感的

FavoriteLoading加入到收藏列表

拍照当然是有仪式感的。

在摄影术诞生之初,由于镜头孔径小,感光元件感光能力差等原因,拍一张照片需要曝光很长时间,为了拍摄一张人像照片,人们需要长时间静止在相机前,甚至还专门发明了可以让人保持姿势而不会太累的支架,所以很多十九世纪拍摄的人像大都不会笑,因为很难保持长时间的微笑。这样的拍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同时也使得被拍摄者“活”入了影像之内。

19世纪的一家照相馆,这张照片可能还是一张分身照,扮演顾客和“摄影师”的是一个人。顾客脑后的就是固定头部的支架。

19世纪的一家照相馆,这张照片可能还是一张分身照,扮演顾客和“摄影师”的是一个人。顾客脑后的就是固定头部的支架。

1870年代法国的一家照相馆

1870年代法国的一家照相馆

不说那么远,就说我们小时候。那时候,一本厚厚的相册几乎是每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标配,在这本相册里,记载了这个家庭里每一个难忘的瞬间。每逢亲戚朋友来串门的时候,总是会拿出这个相册,和他们一同分享相册里的故事。

相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影像的传递,还是一种亲密关系的连接。

Photo by Laura Fuhrman on Unsplash

Photo by Laura Fuhrman on Unsplash

相机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一台相机的价格对于大部分家庭可能都还是不容易承受的,对摄影没有需求的家庭可能并不会专门去买一台照相机,不管是拍照,还是被拍这件事一定意味着某个重大事件的发生或者某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或者逢年,或者过节,或者是生日,大人们会给我们穿上最好的衣服,然后一家人去照相馆,在夸张的背景墙下按照照相师傅的指挥摆出一个拉风的姿势拍照留念。

而这一切,都充满了仪式感。

电影《八月照相馆》截图

电影《八月照相馆》截图

电影《八月照相馆》截图

电影《八月照相馆》截图

影像的数字化导致了实体相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究竟有多久没有过那种直接手里拿着相片看带来的感动了?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同样也是对影像阅读本身的一次冲击和变革,拍照的仪式感也在渐渐的瓦解消亡。

数码相机颠覆了摄影的形式,由于低端家用数码相机以及智能手机的量产和普及,尤其是自从摄影器材自动化以来,使得拍照从一项技术一项较为高端的爱好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拍摄者不再需要像传统时代那样经历上卷、设置曝光参数、构图、手动对焦、按下快门、显像、定影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步骤,而仅仅只需要将屏幕上的画面对准我们想要拍摄的对象,然后按下拍照键就可以了,就连象征着拍照成功的快门声过卷声,都被生硬的模拟音所取代。

但是可以说,现在每一名拥有可以拍照设备的人,都是摄影师。

Photo by Zach Meaney on Unsplash

Photo by Zach Meaney on Unsplash

我们接受画面的渠道改变了,纸媒的衰败也间接导致了我们很少再去从印刷资料中阅读照片,摄影器材的普及也造成了影像的泛滥,我们每天都能够从手机中看到成百上千的照片,过度的影像让阅读行为变得疲惫,我们很难再去仔细阅读一张照片,也不会再去评估一张照片的内容,取而代之的,仅仅只是喜欢和不喜欢,不喜欢的就跳过,或者在评论上写下自己的观点,喜欢的照片就会点个赞。

不管是点赞还是跳过,大多数人的主观直接影响到了互联网公司的算法,通过分析多数人的兴趣,能够被大众喜爱并接受的影像越来越多的被推荐到前台,也因此我们看到的很多网红照片大多都会感觉千篇一律。而那些被跳过的,不能说就不是好照片,只是再也吸引不了浮躁的心了。

image via Insta Repeat

image via Insta Repeat

就好像公式一样,一种照片形式的成功会引来无数人的模仿,社交网络成了拍照的意义,好像遵循了这种拍照方式一定会在社交网络上取得成功,最差来说,至少也不至于会很失败。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为了流量而拍照,流量带来的成功感让照片本身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

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络平台的 timeline 都是基于滚动设计,我们通过不停的上下滑动屏幕来切换内容。而在现在咨询爆炸的年代,除非是铁粉,我们很少会耐心的看完每一条信息,更不要说在繁杂的画面之中寻找讯息了。大多数人只是不停的在刷新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我们滑屏,看到照片,欣赏照片,再给它点赞,甚至可能在几秒钟之内发出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Nice!Good!沙发!赞!」的评论,这些才是大多数人经常做的,他们并不会深入的去研究你po在网上的作品的背后的意义。

于是如何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一张想要在社交网络上获得点赞率的关键,除非你靠的是颜值和身材,那样不管发什么都能引来大把大把的点赞,就好像把一只小绵羊直接暴露在饥饿的狼群之中一样,否则的话任何内容都必须简单直接才能更加容易吸引到观看者。就像居中构图对于图像阅读来说最易懂,一眼就能够看到主体,也就更加容易让观看者的视觉重心轻而易举的同你的作品相联系,而不是花更多的时间去沉浸在复杂的构图和丰富的元素中。

Photo by Gian Cescon on Unsplash

Photo by Gian Cescon on Unsplash

甚至连照片表现的形式都改变了。传统上,受表现形式及主观视觉观感的影响,除了肖像摄影作品会主要使用竖版作为表现形式以展现主体之外,大部分摄影形式,不论是风景、景观、街头、新闻等等最常使用的模式都是横版构图。而在现在的手机时代,为了迎合手机阅读,竖版却成了主流。并不是说竖版照片不行或者这样表现内容就有问题,向来都是内容决定形式,只要内容适合表现形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只不过大部分人拍摄的竖版只是为了迎合手机用户而非从照片内容本身上来考虑的,甚至有些人专门将横版照片旋转九十度只是为了能够在手机上全屏给别人看。

从表面上来看,社交网络的便捷是一件好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作为自己的出版商,制作分享自己创作的作品,这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过去所奢想不到的权利。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分享的过程却受到了算法的限制,我们如果想要让自己发布的内容得到更多的平台推荐,往往需要研究算法,让自己的发布内容贴近算法,这样才能够提高被推荐的可能性。而更多的人则是在利用算法推销垃圾,让我们在平台上看到的更多的是无意义无内容无营养的东西。

我们经常都会遭遇这样的困境,明明自己觉得自己非常好的作品没人搭理,而随手一拍的照片却让很多人点赞。因为社交网络上的评价并不代表作品的真实水平的反应,只能说被人点赞多的照片可能更加容易被理解,更加赏心悦目,更加符合大多数人的兴趣,却并不一定是你认为自己最好的作品。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即使我们再用心的创作可能都不如网红小姐姐一个随手自拍更受欢迎。


Kido

个人简介

一个LikeAKid的名字从20岁叫到30岁。
从伪少年叫到伪大叔,
从Kid到Kidult再到Adult,
竟然毫无知觉。。。

Kido
More Detail >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