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家园就在恐惧环伺的前方:《敦克尔克大行动》 | 胶片的味道
当前位置:胶片的味道 » 胶片的味道 » Life · 生活 » 【影评】家园就在恐惧环伺的前方:《敦克尔克大行动》

【影评】家园就在恐惧环伺的前方:《敦克尔克大行动》

FavoriteLoading加入到收藏列表

作者:Thales

MV5BMTgxNjQ3ODcxMl5BMl5BanBnXkFtZTgwNTE5ODE1MjI@._V1_SX1777_CR001777744_AL_-750x450

「只要英语绵延不绝」《纽约时报》宣告,「『敦克尔克』一词将被人们以崇敬之心永远传诵。」这句话或许稍嫌夸张,但是这个词汇、这起事件,确实已活在人们心中。对英国人而言,敦克尔克象征愿意为群体利益牺牲奉献的伟大情操;对法国人而言,它意味着痛苦的挫败;而对德国人来说,则代表一去不返的良机。

以上种种形象各自存在某部分真实性,但都未能直指事件核心。人们习惯以一连串的日子来看待敦克尔克;事实上,应该把它视为一连串的危机。一场危机刚刚化解,就迎来另一场危机;同样的模式反覆发生。真正重要的,是人们同仇敌忾,拒绝被接踵而来的无情打击摧毁信心。

由此看来,敦克尔克最首要的意义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类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克服逆境的能力。简而言之,它是一块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象征着人类身上不可消灭的坚定意志。

——华特‧劳德《敦克尔克大行动》前言

英国南部和东南部沿海的船民普遍自发地行动起来。凡是有船的人,无论是汽船或帆船,都开往敦克尔克。5月29日开来的小型船只数目还不多,而这只是之后开来的近400只小型船只的前驱。这400多艘小型船只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从5月31日起,有大约10万人被从海滨送到了远离海岸的大船上。
英国战斗机尽最大的努力在战场上空不断巡逻,与敌人殊死战斗。它们一次又一次地冲入德国战斗机和轰炸机群,把它们打得七零八散,逐出上空,予敌以重创。……可惜,海滩上的部队很少能够见到空中的战斗场面,因为空战时常在几英里以外或云层上空进行,他们一点也不知道空军使敌人遭受的损失。他们所感觉到的只是敌机向海滩投下炸弹,这些从上空飞过的敌机,也许再也飞不回去了。由于不了解情况,陆军中甚至对空军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愤怒情绪,有些部队在多佛或泰晤士河港口登岸时,还侮辱了穿着空军制服的人,他们原本应当和空军紧紧握手的。

——温斯顿‧邱吉尔《二战回忆录》

……高特还提议让法军共同使用东面防波堤。英国人慨然提供法国人免费使用法国港口的法国设施;尽管这个提议听来有些荒谬,艾博利亚世故地保持沉默。

——华特‧劳德《敦克尔克大行动》

You kill the other guy. Otherwise, he'll kill you.

——《Jane Got a Gun》

MV5BMzUyNTQ3NDg0NV5BMl5BanBnXkFtZTgwNzcyNDY4MjI@._V1_SY1000_CR0013711000_AL_-750x547

站在敦克尔克的岸边,隔着英吉利海峡的海水深涧望着家乡模糊的轮廓。家园,仅在二十六英里之外。

年轻彷徨的士兵、毅然航向战区的父亲、无法确知油料何时耗尽仍继续与敌机进行缠斗的飞行员,仿佛按下某个命运的启动按钮一般的在1940 年的5 月底开展了他们在这场撤退里各自的视角,而后不期然地相遇、牵连、拯救,这是克里斯多福·诺兰的《敦克尔克大行动》。

电影开演后不久即在陆、海、空出现的一周、一天、一小时的标示,除了勾起观众好奇心并为处在时间轴不同端点的三线叙事埋下伏笔外,更赋予观众一种「受难时间」的联想与体认。受困沙滩的英法陆军团,努力试图表现出纪律,却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他们得随时保持警戒、提​​防来自上空的炮弹轰炸,但当敌机真的掠过高空,士兵们能做的却也只有仓皇四逃就地把头埋进沙子里,紧紧地抱头捂耳,接着在一次又一次无情的炮弹爆炸不幸的同袍惨叫黏湿的沙子飞溅之中,卑微的祈祷着自己可以幸免。至少,撑过这几分钟。然后,当幸存者重新整队、一切回归平静,便紧接迎来下一轮的轰炸……。任人宰割的陆军团面对的是不断轮回的无间地狱,一种高度压迫的临死情境,在这样的高张情境下,即使外在的威胁暂时解除,士兵的心灵仍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催逼着自己,人类防卫的生存本能反变成恐惧的刑具。如此的身心煎熬、人间炼狱,距离撤退,距离解脱,竟还有一个礼拜。

动弹不得的陆军、前往救援的小艇、高空交战的战斗机,不同的移动速度影响叙述的时间尺度,呈现不同的心理受难时间,一如诺兰著迷于构建的巨幅心智时空,各自拼凑出可怖环境相对人物内在的恐惧全景。

MV5BOWI2Y2Y0ODUtYzViYi00YjI1LWI4M2YtNWQxM2E1YWQzOWQ0XkEyXkFqcGdeQXVyNjUxMjc1OTM@._V1_SX1777_CR001777751_AL_-750x317

MV5BMDUzNmI0NmYtZDMxYy00ZDM4LWIwYWUtNzM1MTliNzk2ZDAyXkEyXkFqcGdeQXVyNjUwNzk3NDc@._V1_SX1777_CR001777744_AL_-750x314

然而,不同于诺兰以往的作品中娴熟刻划的被逼到禁绝环境里奋力找寻出路的主角性格、个人生命史,细数暗黑无序如小丑肆虐的高谭市、扭曲重复如深层梦境、静寂孤独如遥远时空外黑洞里安放的超立方体,对应着里头坚守正义信仰的蝙蝠侠、渴望与子女重聚的盗梦者、肩负人类存续希望和女儿企盼的太空人,《敦克尔克大行动》对准确切存在的历史,意图还原政治国族大叙述覆盖下人民实际身处于战场时面对枪炮的颤抖、哭嚎、恐惧、混乱,对准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事件」,并且心怀处理个人情境的细腻,从而释放出较他的前作都要更加真实的血肉,如此血肉脱胎自诺兰的电影终于不再只是单音,而是复调:观看《敦克尔克大行动》,不似《蝙蝠侠:黑暗骑士》着重蝙蝠侠与小丑的对决、《全面启动》的夫妻悲剧、《星际效应》的父 亲情,电影一再重返存亡时刻,串连起不同视角,最终建构整起撤退全貌,标志的是一个事件背后富含的多重观点。于是当电影最后邱吉尔的演讲稿于耳边响起,除却全然的振奋,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那些历经这场浩劫的个人内心的挣扎与苦痛;象征胜利的撤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过惨烈,战争的可怕与怅然莫过于此。

当诺兰决定不把气力花在交代「原因」、「角色决定背后的生命史脉络」,不再提供此类问题的解答:布鲁斯·韦恩为什么决定成为蝙蝠侠?柯柏为什么决定潜入混沌域?库珀最后为什么选择遁入黑洞?角色的过去就成为空白,我们无从知道菲昂·怀海德饰演的年轻士兵汤米何以被卷入这场撤退和他之前的故事;道森先生即便经历丧子之痛,又何以酝酿出如此的勇气前往战区;法雷尔为什么决定牺牲自己拯救受困的军团?博尔登如何看待自己身为敦克尔克行动中的高等军官?法国兵吉布森和哈利·斯泰尔斯饰演的英国兵呢?他们或不计代价试图存活或为了自己的存活而羞耻,有时却又想要拯救对方而显得高贵,这些人们的生命除了这场撤退外去了哪里?空白。空白成为我们代入角色的基石,于是我们恐惧、逃窜、紧张并意识到:我们没有过去,只有当下,敌军和家园就在战线之外,而时间滴答倒数着。

MV5BMTE5MWZhMTYtMmYzNS00ZDRlLTg2ZTctMGM1MjAwZTAwYTFjXkEyXkFqcGdeQXVyNTYzMzU2Mzk@._V1_-750x312

MV5BMTgxNjQ3ODcxMl5BMl5BanBnXkFtZTgwNTE5ODE1MjI@._V1_SX1777_CR001777744_AL_-750x314

认为《敦克尔克大行动》代表诺兰神话的终结的声音,或许是出自这部电影本身就独立于诺兰的宇宙之外。诺兰宇宙是环绕逻辑旋转的世界:小丑对蝙蝠侠底线的层层进逼、梦境的相互干涉,里头都包含有严谨的行为(反)逻辑,也因此充满了悬疑、解谜的乐趣。然而,《敦克尔克大行动》既然意图进入战争当下受到牵连众生混乱忐忑的心灵现实,就不得不让真实的成分盖过招牌的逻辑叙事;因为真实的战场与人性往往就是如此的荒谬、疲乏,去除不同时间轴的多线叙事营造的张力和角色一再遭逢危机的惊心处境,剩余几无逻辑挥洒的空间,自然也就丧失了藉由峰回路转的剧情创造精彩惊叹的可能。

失望地步出电影院的观众,原先期待的可能是诺兰再次施展他的魔法,为我们带来又一部剧情和情绪饱满、令人惊艳并为之动容的创新电影;出乎意料的,他却给了我们一段过去的生命,将他的叙事魔力注予每一位曾于这场撤退中奋力搏斗的小卒,让我们被拉进众生情境、与他们一同感知当下在敦克尔克的沙滩、大海、天空上,人们面临的绝望、彷徨与恐惧、求生的贪婪与互助的慈悲、无畏的勇气与高贵的牺牲,以及最终这一切所成就的救赎。

才华仍旧持续着。诺兰以另一种姿态,开启了自己电影生命的新页。

maxresdefault-1-750x422

Flipermag 转载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Kido

个人简介

一个LikeAKid的名字从20岁叫到30岁。
从伪少年叫到伪大叔,
从Kid到Kidult再到Adult,
竟然毫无知觉。。。

Kido
More Detail >


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